一文带你选对 SSD 硬盘,不再看着接口、容量犯迷糊
SSD 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,从几年前的 2 元 /GB 到现在 0.6 元 /GB,随着国产品牌入局,SSD 颗粒国产化的落实,大有价格再度跳水的趋势。大家都知道 SSD 相比传统的 HDD 更有速度和体积的优势,但对于不懂硬件知识的小白而言,可能就没法具体的体会优势体现在哪里,这次就为初入电脑硬件深坑的小白来一波科普,相比传统的硬盘,SSD 到底好在哪里?
硬盘介绍
首先上面就是大家常见的三种硬盘的尺寸了。3.5 英寸 HDD,2.5 英寸 SSD 和最后的 M.2 接口 SSD,后两者虽然都是 SSD,速度差距却可以很大,下文再为大家细细对比。从体积上不难看出 SSD 的优势。
这归功于 SSD 的存储介质,左侧两块黑色的芯片就是储存颗粒,相比 HDD 的磁盘存储介质,体积大大缩小的同时,减少了震动、潮湿、灰尘等恶劣环境损坏硬盘的可能性。
固态硬盘哪里好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前两项为大文件读写的速度,直接碾压;后两项小文件的读写速度,更是有近千倍的提升,这是为什么呢?
SSD 则没有这个问题,比如上图中的银色芯片,就是整个系统的中枢大脑,控制着文件的存储、读取和磨损均衡。读取和存储由于没有机械部分,几乎是没有延迟的。
SSD 发展这些年以来,也有相当多的接口和规格类型,傻傻分不清楚,看完上图你就明白。要注意的就是物理接口的类型,一般接口能怼得上去就没有很大的兼容性问题,无非就是速度有影响。
容量选择
容量的选择当然是因人而异,如果仅是安装系统,256G 就堪堪够用了,想安装更多软件就要 512G 容量起步了。同型号更大容量的 SSD 一般有着速度和寿命的优势。
首先就是速度,这个很好理解,比如上图致钛 PC005 Active,存储颗粒为两颗,每个颗粒的速度是有上限的,但可以同时为两个颗粒写入数据,速度不就翻倍了吗。当然,这个是理想状态下,这个提升受限于接口、协议和主控芯片。
大家都知道 SSD 是有擦写次数的,这个次数一般是取最低值,超过这个次数也不是说一定会坏。擦写次数基于储存颗粒的类型,一般在 500 次左右。就像你有十双鞋,但你偏爱穿一双,那这双就会早早坏掉,鞋的总数就变成了九双;但是如果你每双鞋都轮着穿,就会保证每双鞋的寿命保持一致,鞋的总数始终保持为十双。这就是磨损均衡,通过算法来延迟 SSD 的寿命。
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担心 SSD 的擦写次数、寿命什么的,按照大家常用的 500G 和 1T SSD 来举例,500 × 500 就有着约 250TB 的写入量,1000 × 500 更有着 500TB 的写入量,普通人肯定是不必担心使用寿命的。
常见的使用场景
看完 SSD 相比 HDD 的优势,再来看看哪些场景可以使用 SSD 来提升文件传输效率。
PC 加装
最常见的就是笔记本和台式机升级,在确认主板接口后就可以选购 SSD 了。SSD 有着不同的长度,比如 2280、2260、2242 和 2230,全长的最为常见,也就是 2280。
由于硬盘制造过程中,是按照 1000Kb=1Mb 来计算的,而系统则是按照 1024Kb=1Mb 来计算,容量有所缩水属于正常现象。
速度因机而异,一般来说 PCIE 3.0 的 SSD 读写在两三千兆每秒都是不错的成绩。
外置存储